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

園區導覽

鄒族傳統家屋

鄒族
鄒族人居住的地方多為河階台地,建地狹小,人口很容易達到飽和,因此許多社民遷移至其他地方,自立為一個小部落。小部落並不因此而與原來的部落斷絕關係,因為鄒族的社會組織、家族制度嚴謹,每年的小米收穫祭(Home-yaya)及凱旋祭(Mayasvi)都要回到本家或部落參加慶典。
鄒族人的生存空間及傳統領域也以家族為標界。例如某一條溪流的上游是莊家所有,下游是溫家所有。某獵場屬於汪家所有,無形中更鞏固了家族間的關係。
因此,達邦社的附屬小社山美村發動了村民保護達娜依谷溪流、復育高身鯛魚的成功範例穫得全國保育團體的喝彩。特富野社內的部份溪流,更在村民聯合保護溪流的生態,禁止族人、外地人前來污染或垂釣的自律下至今依然清徹如昔,生意盎然。
鄒族是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因此男子集會所可說是部落的地標,傳統的住屋均以茅草搭蓋,在材質的使用上各村落頗為一致。以前小米收穫祭都在各聯合家族的本家的家屋裡舉行,日據時期以後,有些家族將小米收穫祭的小米祭倉遷離住屋,獨立成一間由竹子搭蓋的小米祭屋。鄒族人的家屋使用亦反映出鄒族的性別分野,例如阿里山鄒族的將面向東方的家屋前門定義為男性出入口,而西方的後門則為女性的出入口,此外,鄒族庭院的前庭設有置薪處,獸骨架等等,作為曬穀,舉行祭儀之用,被認為是「屬於男性的空間」,而後院是雞舍.豬舍.被認為是「女性生活的空間」。
獸骨架
傳統鄒族主屋之旁都有獸骨架(hufu),做為放獸骨,武器和各種禁忌品的地方,鄒族人將平常所獵到的山豬,鹿等的牙齒,鹿角懸掛其中,若某家的獸骨架懸掛很多獸骨,表示授獵技巧高超,會被視為英雄,受到族人尊敬,獸骨架的建築為干欄式,下面放柴火,男子的獵具,火具與會所為女子的禁忌之物一樣,女性不得接近獸骨架。

達邦社集會所(Kuba)
建於部落的中央,為一長方形干欄式無壁建築。以粗大的圓本為支架,屋頂覆蓋著厚厚的茅草,再以竹條綁壓固定。作為支架的圓木大抵以堅硬、不易腐爛的檜木、樺木、鳥心石本為主,較細的支架則以杉木為主。
會所中央有一火塘,終年不滅,代表鄒族的生生不息。火塘上面有一長方形置物架,以黃籐皮細削成繩索狀綑綁而成。據鄒族長老陳述,以前的會所很高,足夠讓婦女或小孩在地板下活動。
會所入口處左側有一籐編的長方形籐籠,是放置敵首的地方。右側的籐籠則是放打火石袋(鄒語稱popususa),及盾牌。打火石袋是每一個男子上山打獵、征戰的隨身攜帶物品,對於部落有特殊勳功的人,在他死後,族人將牠的火具袋放在會所,以示永遠的懷念,也是族人最大的榮耀。日據時期,日本人禁止原住民的出草行為,強迫將敵首埋於會所廣場的地下,因此目前會所內只有一個籐籠放置火具袋與盾牌。
會所的內部使用空間分為前、後兩半。前半部以木板拼釘而成。是部落會議、訓練及重要儀式進行的場所。後半部以藤條編排而成,是休憩、遊戲的空間。 會所屋頂上方及左右兩側各栽植了兩叢臺灣本土的木檞蘭花,族人稱之為金草或神花,各代表了頭目、征帥及勇士家族。金草與染紅的山芙蓉樹皮被族人視為神聖之物,在祭典時綁在手臂或斜插頭上以示避邪。
會所的廣場前有一株赤榕,為榕樹的一種,被族人視為神樹,鄒人相信,在舉行凱旋祭時天神、軍神會沿著赤榕樹而下,進入會所,因此族人在祭典時,在神樹前殺豬祭神、敬獻供品,而從神樹至會所問的空間是神聖、不容許閒雜人穿越的。
鄒族的男人打從出生後不久,就須由母親方面的家人(通常是舅舅)拖到會所,讓神認識這個新生兒,通過初次登臨會所的禮儀才算是鄒族的一份子。 到了十一、二歲,就必須進入會所,接受生活技能、禮儀、部落歷史的學習與訓練,作為一個鄒族勇士的養成教育,等到成年以後,肩負起部落安全、防衛的工作,因此一個鄒族男人的一生幾乎脫離不了會所。會所的存亡也代表了部落的存亡,可見它在鄒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目前會所只有在舉行凱旋祭時才派得上用場,平時很少有人在此活動。

達邦社住家
以竹材為壁,茅草覆頂,住屋週圍以低矮的石垣環繞呈圓形。石垣外側是蓄養牲口的地方,主屋外堆放柴薪及煮牲口飼料的地方。
屋子有前後二個入口,竹床散佈於屋內四個角落。中央有火塘,火塘上方有放置食器的籐架,與集會所的構造相似,屋內有兩個穀倉及獸骨架,據推測此住家可能是聯合家族的本家,穀倉一個儲糧使用,另一個做為小米神祭祀,獸骨架則是祭祀軍神之神位所在。

小米祭屋(monopesia)
亦稱為「禁忌之屋」。以達邦社頭目汪家為例。小米祭屋分為兩部份,一是休憩及堆放物品的地方,有床鋪一只。另一部份則是祭祀場所,中間有一火塘,左側有一茅桿編成的方形穀倉,是小米女神(ba'e ton'u)的臨時居所,平時禁將魚類接近小米,也因此,在設有的屋內或禁忌之屋本身,都禁止煮食魚類。旁邊放置了祭祀用的器皿如竹編、籐編的簍子、酒篩。以及裝小米的籐籃。牆上掛有松鼠耳朵,傳說松鼠是小米神最喜歡的食物,因此鄒族人以松鼠左耳祭小米神。另有手杖數枝,由家族長老製作,是小米神保護主祭行走於小米田的護身器物。
屋內有火塘,祭儀中的食品皆在此烹煮,屋內最重要者為[聖栗倉](ketbu),禁忌之屋是進行小米收穫祭的主要場所,而族人生病時請巫師治病,也往往在禁忌之屋中舉行,禁忌之屋為鄒族亞氏族的象徵,鄒族人都非常謹慎的維護並遵守相關祭儀,但是禁忌之屋近年來變遷頗大,日治時期以來,有些禁忌之屋被獨立於家屋之外,形制也由大變小,而目前禁忌小屋還被用作祭拜軍神的場所,所以屋內右側有一獸骨架,旁邊插有長矛一枝,染紅的山芙蓉樹皮綁在茅上,是祭軍神的所在。祭屋內的所有器具均不得移作他用,以保持其潔淨與神聖性。
小米祭屋開有兩門,閒雜人等由休憩虛的門進出;主祭及重要的長老由祭祀場所的門進出。在小米收穫祭的前一天,主持祭儀的家族長老必須宿於小米祭屋。祭典期間所有人員禁吃蔥、蒜、魚類。否則不能進入祭屋。

漁具小屋
此屋是收藏漁撈用具及煮魚器具之處。鄒族人有不得在屋內煮食漁類的禁忌,煮過魚的鍋子不能用來煮小米,此點與阿美族認為小米精靈不喜魚的腥味有同功之妙。鄒族人的所有祭典也禁止食用魚類。

來吉社住家
建於阿里山鄉,附屬於大社特富野,由於不是本家,屋內沒有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配置較簡單,住屋中央有一火塘,竹床兩張、穀倉一個,前後各開一門。

特富野社住家
除了主屋以外,尚有豬舍、雞舍、置薪場及獸骨架,整個住家呈不規則型,主屋為長方形,縱深式的建築,入口有前、後二個門,屋內中央有火塘,六個竹床,各以竹壁間隔,屋內有三個穀倉,分別置於入口、左、右兩側,推測應為聯合家族本家的住屋,屋外有一大型獸骨架,為高架式建築,裡面堆放了上百個山豬頭骨。

桃源社住家
原建於高雄縣桃源鄉,屬「沙阿魯阿族」。主屋四週亦以百垣環繞,前後各有一個入口,竹床置於屋內約三個角落,另有一床凸出於矩形房舍之外,使主屋呈不規則形態。薪材場位於入口右側,火爐位於左側,與阿里山鄒族位於中央的人塘有所不同。
園區所建的桃源社住家旁高有瞭望臺一座,具有警戒、防衛的功能。由於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族的住屋圖型並沒有文獻上的記載,因此無從復原。
目前除了達那社與特富野社的會所還保有舊有的建材、形式以外,住家部份已完全消失,改由木造或混凝土建築。但原先位於本家住屋內的小米祭倉,在日據時代以後漸漸外移獨立成一小屋,有些家族也因建築型態改變,小米祭倉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有些在住家前面,有些位於主屋後面,但都有隔間,以示神聖性。
由於小米祭屋的重要性與神聖性,因此特別為文單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