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

園區導覽

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太魯閣族

聚落環境
於2004年年初獲行政院通過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個族群的太魯閣族,原本被歸類於泰雅族中的賽德克亞群中,發祥地據說在中央山脈的白石山,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繁衍或追尋新獵場,跨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地區,主要分佈於花蓮縣的太魯閣溪、立霧溪、木瓜溪等河谷兩岸一帶,目前為花蓮縣的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由於與泰雅族的長久淵源,太魯閣族的住家與泰雅族住家有相似之處,但也在遷移之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以下介紹太魯閣族傳統家屋。

傳統建築
家屋
如上所述,太魯閣族原居住於台灣中部濁水溪上游的高山地帶,但在三、四百年前因為居住的土地以及獵場不足而遷徙至台灣東部。因此,在此將太魯閣族的建築大略分類為原發祥地之中部住家與遷移後之東部住家。

中部半穴式住家
太魯閣族原來居住於台灣中部高山地帶,與泰雅族比鄰,因此傳統住屋類似於泰雅族的中部式家屋。泰雅族中部式家屋為半穴式建築,建築時要先將地基挖深,屋身有一半位於地面之下;壁面以橫木堆成,空隙處填以土石,至於屋頂則是用石板覆蓋。原建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巴蘭社住家」即具備了相同的建築要素,為太魯閣族「半穴式住家」的代表。

東部竹壁住家
太魯閣群遷移至東部之後,因應環境而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原有族群有所差異,住屋方面也是如此,與原發祥地之住家已大不同。為了區別,稱之為東部竹壁住家。 太魯閣族的東部竹壁住家的平面雖與中部半穴式住家類似,但是基地為平地構造,無須向地底下挖深。主要的材料也不是木材,而是以竹材為建築材料,壁面以竹材構成,屋頂則是覆蓋茅草,與中部半穴式住家的積木式厚壁與石板屋頂,相去甚遠。東部竹壁住家可以說真正反映出太魯閣族住屋的特色。

附屬建築
參考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資料,推測太魯閣族家屋建有穀倉,穀倉還設置防鼠板。太魯閣族也飼養家禽家畜,因此家屋附近建有豬舍與雞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