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
傳說賽夏族的祖先發源於大霸尖山。洪水時期,他們南下到達阿里山附近,再沿著海邊到達竹南、後龍一帶居住,按著再往山裡走,竹北、北埔部曾經居住過,而到達目前定居的南庄鄉與五峰鄉。
由於居住地毗鄰泰雅族與客家人,也是竹子的盛產地。因此居住空間受到漢人的影響頗大,而生活習慣也受到泰雅族的影響,如織布、籐竹器編造以及貝殊的使用。
住家
賽夏族傳統住家為長方形地基,以粗竹或原木為柱,壁面以竹子搭成,屋頂則是以竹片或是茅草覆蓋。過去賽夏族的住家為單一空間,但是後來受到漢人的影響,房屋內部開始有了隔間,甚至還在正廳擺放祖先牌位,可見受到漢人影響之深。在賽夏族傳統建築要素中,火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過去賽夏族人經常在住屋正室入口的中央或左側立三塊石頭,成為地面是火塘。大家在這裡聚集取暖、炊煮食物,是日常家居活動的主要核心場所。床則是安置於牆角,其他空地放置獵具、食物等等。
賽夏族早期住屋的另一項特色是獸骨架。賽夏族人通常在屋門出入口上方門楣下的藤木架上,倒掛豬、猴、羌等動物的下顎骨,多者超過二百個以上,這也是獲得獵物歸來時祭祀之處。但目前獸骨架已不復存在。
賽夏族的居住空間有下列幾個特色:
1.寢床各自獨立較具私密性。
2.起居室與炊事間分開。
3.中央空間的形成。
4.中央空間具宗教性、儀式性的功能。
十八兒社住家
十八兒社是新竹縣五峰鄉的老地名。據說有對泰雅族夫婦生下了九對雙胞胎,因此取名「十八兒社」。 十八兒社的住家以竹子為壁面與屋頂,是一個矩形空間,並在右方及後方增建二間寢床,這種隨意增建的居住形式在其他族非常少見,但在賽夏族的家屋卻屢見不鮮,使整個住家的外觀呈現不規則的矩形。 從入口進去,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大穀倉,靠在後牆壁面,入口左側有一間大的寢室,由竹牆隔開,並開一小門具有高度的私密性,也是受漢人影響的空間變化。寢室很大,足夠一個小家庭使用。
屋內共有四間寢室,分別位於屋內的角落,其中有一寢室凸出於後牆壁面,使屋子呈現了不規則矩形的變化,據推測可能是後來增建的。中央為起居室,有一中柱,柱旁有一灶,為舉行祖靈祭的場所,也是屋內最神聖的空間。
中柱上掛有籐籠是祖先靈位的象徵。廚房被安置在屋內右側,以竹牆與起居室隔開,只開一門進出,左、右兩側各有漢式的灶,材薪堆放在一旁。
從此屋的規模來看,可能居住了四對夫婦及其兒女,是一個頗大的家庭。
大隘社住家
為一完整的矩形空間,入口右側即為廚房放置了杵、臼一組。賽夏族的臼比其他族的自大很多,腰細、上下口大是其特色。廚房後面是一間大的寢室,以竹牆隔間。祖先的神靈位置(籐籠)正對著大門,靠後橋而立。兩側放置了籐編穀倉籠及杵、臼。屋內右側有兩個寢床,中間有一爐灶是賽夏原型的配置。
瓦羅社住家
原建於南庄鄉,海拔450公尺左右,與前二處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外型呈縱向延伸。並分為前室、後室二部份。 前室有一寢臺,旁邊有一灶,有廣大的起居空間,後室有一寢臺及漢式的灶,推測是煮食與睡覺的地方。與前室相比較,後室是較私密性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寢臺後面還有一間廁所。
這種「前堂後室」的配置與漢人的空間觀念類似,當是受漢人影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