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

園區導覽

卑南族傳統家屋

卑南族
卑南族主要的生活居住區域分佈在台東平原、平原西側淺山山麓與花東縱谷南端的沖積平原,周邊有阿美族、布農族、排灣族環伺。為了保護部落的安全,卑南族發展出「會所制度」,會所建築也成唯一大特色。

傳統建築
卑南族的傳統住屋可以分為公用以及私用兩種,公用者包括會所、宗家祖靈屋、瞭望台等;私用者則為一般家屋、穀倉、女靈媒靈屋。 少年會所(takotakoban) 卑南族有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與會所制度。其中尤以會所制度的斯巴達式的軍事教育最著名,這也是區區九千多人,過去曾號稱「卑南王」,能夠治理東台灣的一大因素。
卑南族的男子在十二、二歲時就要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生活禮儀、神話傳說、族群歷史、手工藝及狩獵戰技的訓練,因此,我們可以說,少年會所是卑南少年的「學校」。(女子不准進入會所)。 少年會所分為六個階段,如果學習狀況不住,會有留級的情形發生,因此每一個人都戰戰競競。會所屬於學長制,遂層管理下一級的孩于,而由第六年級的「瑪拉達萬」(Malatawan)(4、5、6年級均屬之),統籌整個會所。在第一、二年級時,有試膽的訓練,由長老或學長們派員至墳墓或陰森恐怖之地取回事先放置的信物,如果無法達成任務,必須接受所有「瑪拉達萬」的鞭笞,嚴格之情景可見一班。 目前只有南王還保有會所,但生活訓練已蕩然無存,僅留有少年刺猴祭典的活動。倒是知本村在1993年裡重建會所,並在收穫祭期間執行十天的會所訓練,並保留所有少年住宿於會所的習慣。 知本村的少年會所分為三個階級(高中、國中、國小)以配合現代的學制。在1995年也百次恢復少年猴祭的舉行。

青年會所(parakoan)
從少年會所「畢業」後,進入了青年會所,在青年會所裡必須接受為期三年的「苦刑期」的訓練,不管任何季節都是赤裸著上身,只圍一條短裙,在這期間,不准與異性交談、要服侍長老、煮飯、砍材等粗重的工作,甚至走幾公里的路程挑水。晚上睡覺時,還須不時的添加柴火,不讓會所裡的火塘熄滅。過了這三年,才能成為真正的卑南青年,可以戴花冠、穿漂亮的衣服、結交異性朋友,是真正的適婚年齡。
目前卑南八社的青年會所制度已經消失。

宗家祖靈屋
祖靈屋為每一個氏族所共有,卑南語稱為「嘎魯瑪按」(karu-maan),是氏族的祭祀場所。
祖靈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祭祀的祭台以及炊煮供品的灶,每一個祖靈屋有專屬的男、女祭師。祭師常用的巫術用器有檳榔、巫珠、麻線、鐵片。因時機不同,使用方式各異。目前南王村還有南、北各一個祖靈屋,傳統的祖靈屋以竹為壁上蓋茅草,現已改為鐵皮屋,右邊有一祭台伸出窗外,族人將供品放置其上。
南王北邊的祖靈屋還保有據說是第一位祖先留下來的長矛,在日據時期,美軍猛烈轟炸期間,長矛插立處均安然無恙,令人稱奇。此器物被族人視為神聖的法器置於祖靈屋中央,旁邊尚有一漏斗形竹叉架,一說為敵首祭之祭祀用器,一說是掛祭祀用的竹杯、水勺。知本村的祖靈屋則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女巫小屋
卑南族女靈媒盛行,主要是為人治病,驅邪與祈福。每一位女祭師在自家的旁邊有一間小屋,按照傳統習俗,必須長年居住於此。一般來說,女巫祖靈屋坐西朝東,以屋內東北角落最神聖。
屋內放著法器及六十公分高的粗細竹枝各一,代表成雙成對的神祉。在屋內的牆上還有一長方形的木箱,內置香蕉葉、陶珠、檳榔、銅鈴,是女巫的替身(靈魂所在)。其它特殊設備還有祖靈袋、小竹枝、酒罈、木杵、弓箭、獸頭骨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