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

園區導覽

邵族傳統家屋

邵族
聚落環境
邵族族名的由來,是源自邵語thao(thaw)而來,其本意原是「人」的意思。邵族的祖居地台灣中部被稱為「水沙連」的地區,此名稱是由原住民的稱呼轉化而來。相傳邵族的祖先是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發現了此地,認為是適合人居的好所在。水沙連區自然生態豐富而多變,也孕育出

邵族人獨特的文化。
目前邵族居住的範圍局限於日月潭一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里鄉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餘戶,人口數約五百人,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

傳統建築
邵族的住屋可以分為私用的家屋以及公用的會所,至於在祭典活動中有重要地位的祖靈屋,則是在舉行重要祭典時才會興建,平常可是難以一窺堂奧的。

家屋
邵族的傳統家屋基地為方形或是長方形,屋頂是「兩坡式」,上面覆蓋茅草,至於牆壁以竹編居多。建築材料以木材、竹子、石片等自然材質為主。之後因為接觸漢人文化,也開始使用土角、瓦片等材料。經過日治時期以及現代生活的洗禮,邵族的房舍已多半為鋼筋混泥土所建造,興一般漢人住家無異。
邵族因為受到漢人影響極早,因此家屋內的擺設也興漢人相差無幾,最大的特徵在於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籐編的小籃子,裡面收藏著祖先穿戴過的衣服、飾物,這就是邵族人的「祖靈籃」,也有人稱為「公媽籃」。邵族人相信自家的祖靈籃都掛在住屋正室左側的牆壁上,後來邵族中也多有信奉漢人宗教或是基督教者,就將祖靈籃和神像、十字架等放置在一起,可見邵族人雖然有了其他宗教信仰,但仍堅守祖靈信仰。
邵族人興建新房舍時,無論伐木、木工、地基、架木、上樑等等,皆是集體作業,由氏族成員以及鄰居義務幫忙。邵族人對於建屋非常看重,在擇定建屋基地、上樑以及房屋興建完成時,都分別舉行祭儀,其中以新居落成的祭儀最為盛大,族人也紛紛前來祝賀,一起飲酒慶賀。
家屋附屬建築.穀倉
為了收藏農作物,邵族家屋周邊建有穀倉。為了防鼠,聰明的邵族人將八至十根既粗且長的竹子插在水中,竹子頂端露出水面,再於其上搭建穀倉。因為有湖水的阻隔,老鼠就無法吃到穀倉裡的穀子了。

會所
邵族男子負有保衛部落安全的重責大任,男子會所為軍事中心。遇有戰爭或是舉行部落集體狩獵,或是豐年祭的狩獵行動,族中男子皆需居住在男子會所。

祖靈屋
邵族的祖靈屋平常並不存在,只有在舉行重大祭典時由族人合力興建。祖靈屋的建築材料為竹子、木頭等,大約兩、三坪大,高度興家屋相同。屋頂同樣為兩坡式,其上覆蓋管蓁,牆面以竹片夾管蓁而成。邵族人於以穀物、瓜果、獵物標本以及獸骨等裝飾祖靈屋的外表,以祈求豐收。

園區實例
邵族家屋此建築原建於南投縣魚池鄉海拔約800公尺左右的山區,為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形成的部落。家屋是由主屋、牛棚構成。主屋地基形狀呈縱矩單室,立面結構為平地式,前有庭院,前庭會以石板圍成一獨立空間,主屋外牆以箭竹和芒草桿編織成雙層牆,主要為了防風,屋頂以茅草覆蓋成前後兩斜坡的樣式,茅草每四年會加蓋一次。每個主屋基本上會有1個主要大門及1~2個小門。進入屋內,左側最先看到的是父母寢床,小孩寢床則設於房屋左後方的位子,床舖皆有竹編牆做成隔間,左側中間設有一到兩個不等的爐灶,邵族人以火塘為生活重心,依次序倫理而言,愈年長者愈靠近火塘,所以老人寢床會設在火塘旁,而竹編穀倉則位於房屋後側的右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