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文化園區

Cultural park

:::

園區導覽

泰雅族傳統家屋

泰雅族
泰雅族的居住環境相當完備,有家屋、穀倉、豬舍、雞舍、獸骨架、敵首棚及望樓。從海拔I00公尺至15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如霧社北方山區)都有泰雅人的建築。 依其材質與型式又可分為下列四種型式:

(一)中部穴坑式住家:
最大的特徵是半穴式的住屋,以長條形的積木橫放為牆壁,稱為「積木式厚牆」,屋頂的材質則有下列三種:
1.石板屋頂,屋頂以頁岩覆蓋。(如南投縣仁愛鄉的巴蘭社住家)。
2.檜木皮底再加上石板鋪面,士壓木條以固定石板,如宜3.蘭縣南澳鄉的家屋。
檜木皮屋頂或白茅屋頂,如宜蘭縣大同鄉。
(二)西部半圓形屋頂住家:
四周壁面同樣為積木式。最大特色為拱形木板再覆上茅草為屋頂,成半圓形,如新竹縣五峰鄉一帶。
(三)東部竹壁住家:
以竹材為壁、茅草為頂。分佈於花蓮縣境內。
(四)西北部複室住家:
同樣以竹材為壁面,但室內空間已有分隔,推測可能受到外族的影響。也是唯一有複室隔間的泰雅族建築。泰雅族住家的另一個共通點是床的設置都在屋內的角落,中間為起居室。
茲就各地的建築型態描述如下︰

望樓
望樓為一高架木造式建築,為數十根圓木所架起,望樓上方有窄小的迴廊,可供眺望。
設置地點為部落的入口處或中央,有防禦、監視外敵的功用;夜晚並有壯丁值宿警戒。後來演變為男女約會、娛樂、納涼的好地方。

巴蘭社住家
為半穴式住家。建於南投縣仁愛鄉,以石材砌高地基,再向下挖深為穴居式。
門開在中央,從大門進入,迎面可看見多層棚架,放置了武器與獵具,上方懸掛著獸骨,男嬰的臍帶、胞衣就埋在棚架下,狩獵的器具放在屋內最顯眼處,是父系社會的特徵。也是屋內最神聖的地方。
入口左側的地上,放置了樁米用的杆、臼。女嬰的臍帶、胞衣埋於此地下。婦女亦在此樁米。右側兩床之間有一灶,為炊煮食物所在,上有棚架放置食器。

南山社住家
亦為半穴式住家。原建於宜蘭縣大同鄉。為茅草頂、木板壁面住家。房屋的四週豎放了許多原木,有防風的功能。這些原木隨意放置,沒有編結,亦可當材薪使用。屋內的四個角落各有一竹子編的床,右側裡面為家中最年長的夫婦之床鋪,左邊為女子與小孩的床鋪。

穀倉
傳統上,穀倉以木頭作支柱,穀倉四壁視居住地區就地取材,如以箭竹、孟竹(剖切或不剖切皆可)、五節,為高架式木板建築。四方的支柱有防鼠板(圓形)的裝置,以防止鼠類進倉偷吃存糧,是原住民智慧的表徵。

雞舍
亦為高架式建築,主要為防止野獸侵擾。

美巴拉社住家
為西部半圓形屋頂住家。建於平地上,以不規則木條橫放為牆壁,內、外飾以木條以固定之。屋頂為茅草覆蓋。

玻可斯依社住家
以竹子編結整齊為牆壁是其特色,為了使建築更穩固,在四周的外牆上均以木柱斜撐。再以籐類綑綁於屋頂之構樑上,使之更加穩固。穀倉之做法亦如是。原建於花蓮縣秀林鄉。是典型的東部住家。

依拉派斯社住家
原建於新竹五峰鄉,是典型西北部的住家。入口正面有一類似漢人廳堂的配置(中間有一桌子,兩側各有一張椅于)。入口右側另有一面竹牆隔間,亦開一小門,正前方有一灶,右邊靠牆有一床,左側有一漢式的灶,及洗滌物品之處。起居室與廚房隔開是本屋的一大特色,也是受漢人影響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