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中文姓名 | 東冬.侯溫 |
族 別 | 太魯閣族 |
網 站 | 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 |
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花蓮太魯閣族藝術家,出生、成長於銅門(Donmong)部落,並在青少年時期離開家鄉到台北工作。在台北生活的期間,東冬接受劇場藝術的訓練,並漸漸以表演藝術、行為藝術等方式,開始個人的創作生涯。2009年,他以藝術創作者的身分回到部落生活,除了返身於故土繼續個人的創作生命,也成立兒路創作藝術工寮,以銅門部落為基地,致力於青年培力、部落事務以及文化發展。東冬發跡於2010年代的原住民當代藝術舞台。彼時他以極具個人風格的造型與表演獲得矚目,在以材質創作為大宗的原住民藝術風景中妖異登場。爾後他結合錄像、裝置,融合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成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在東冬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穿梭於傳統與當代之間的身影,他以傳統儀式承襲者的身分,深刻觀察著當代部落裡矛盾又相融的信仰行為(《祭禱》,2013;《Smapux現.覡》,2016);以性少數的身分,幽默而尖銳地回應著傳統社會中既有的性別認同結構(《路的面孔》,2012;《3M-妝》,2018)。在這些個人經驗與意識極強的作品中,他透過藝術創作,直探了一些在集群的部落社會當中,不一定可以公然討論的問題。
2018年 | ♦ 臺北美術獎入選。 |
2016年 | ♦ 第三屆Pulima藝術獎優選。 |
2014年 | ♦ 第二屆Pulima藝術獎首獎 。 |
♦ 南島國際美術獎入選。 | |
2012年 | ♦ 第一屆Pulima藝術獎 評審團奬。 |
2019年 | ♦ 臺東縣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TTICC)駐村藝術家。 |
2012 年 | ♦ 高雄美術館駐館創作。 |
2012年-2010年 | ♦ 原住民駐村藝術家計畫。 |
2020年 | ♦「對角的稜線」,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
2019年-2020年 | ♦「phpah 藝術聚:Mtukuy播種者計畫」主持人,銅門部落,花蓮。 |
♦ 山谷音樂節,計畫主持人。 | |
2019年 | ♦「揭露行動:台北與伯斯的新藝術」,伯斯當代藝術中心,澳洲。 |
♦「澳洲原住⺠族明日藝術節(YIRRAMBOI Festival) 」,澳洲。 | |
♦「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中正紀念堂,台北。 | |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聯展,桃園原住民文化會館,桃園。 | |
♦「凝結與漣漪」台東縣原住民文創聚落藝術家駐村創作展,臺東縣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TTICC),台東。 | |
♦「紅荒之力—銅門刀及都蘭編織展」。 | |
2018年 | ♦「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 |
♦「山.靈.敬—回返祖靈智慧的人間淨土」,世界宗教博物館,台北。 | |
♦「薩米抗爭文件展」全球主民當代藝術論壇,挪威當代藝術中心,挪威。 | |
♦「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履踐相遇」,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英國。 | |
2017年 | ♦「當下當代-台灣藝術計畫」,紐約,美國。 |
♦「破敗在完美之間-東冬‧侯溫影像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
2016年 | ♦「紐約台灣日」演出,紐約,美國。 |
2015年 | ♦「日本花采列島藝術節」,日本。 |
♦「韓國釜山藝術節」演出,韓國。 | |
2014年 | ♦「法國新東向藝術節」巡迴演出,法國。 |
2013年 | ♦「ha gay 高美館蒙娜麗莎mit」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衷心喜悅–東台灣八個浪」藝術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 |
2012年 | ♦「法國外亞儂藝術節《音躁城市》」,法國。 |
♦「那路很會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
2011年 | ♦「花吃了那男孩」獨劇創作,花蓮,搭魯岸藝文空間。 |
♦「原藝在部落-第三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分區展,花蓮。 | |
2010年 | ♦「走出 來的路」98年度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每個進出得失之間的告白」獨劇創作,臺東女妖畫廊,台東。 | |
♦「獵人 巴姨 Gaya」 獨劇創作,北投凱格蘭文化館,台北。 | |
2009年 | ♦「靈域」,北投公園,台北。 |
2007年-2010年 | ♦ 隨「優劇場」巡迴,法國、非洲布吉納法索、委內瑞拉、比利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