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中文姓名 | 林介文 |
族 名 | 拉拜·艾永(Labay Eyong) |
學 歷 | 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建築學院 臨時空間設計系碩士(2008 畢業) |
2007 巴塞隆納工藝學院 古書製作課程 | |
2005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畢業 | |
網 站 | 林介文|Facebook |
Mail | labayneyong@hotmail.com |
林介文(Labay Eyong)是花蓮紅葉(Ihownang)部落的太魯閣族人,在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意識還不那麼清楚以前,她當過泰雅族、賽德克族,最後才是太魯閣族。因此在林介文的身上,某種與族群身分之間的連結,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晰,所以她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實踐路徑,其實也是她之於太魯閣族的認同路徑,而這個認同路徑又與她作為一個「女人」的生命政治結構糾纏於一起,同時體現在她的藝術創作之中。
林介文曾於求學時期遠赴巴塞隆納念書。在返台初期,她擅以大學時就已建立堅實基礎的金工創作,也透過纖維的鉤、編方式,結合影像,初探女性的身體,如何在社會中被期待與凝視。此時期的林介文,在材質與空間的摸索中一邊建立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的認知,並在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過程中,漸漸找出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此間樞紐,在於她在家鄉的衣櫥中發現了奶奶遺留下來的200條織布。驚異之餘,她亦開始思考這些織布之於自己的關係,並在2014年,決定承繼這批女性遺物的精神——林介文也開始學習織布,成為一個太魯閣族的「女人」。
呂瑋倫 撰
2014年 | ♦ <鐵路>新城火車站公共藝術,花蓮。 |
2012年 | ♦ <我是花>花蓮女中公共藝術。 |
2020年 | ♦ 回憶巴塞隆納,花蓮縣文化局典藏。 |
♦ 佔領母地,私人收藏。 | |
2018年 | ♦ 紅,國美管典藏。 |
2017年 | ♦ Bubu的衣櫃,私人收藏。 |
2015年 | ♦ 紅花1,2,3,私人收藏。 |
2014年 | ♦ 思考的人,私人收藏。 |
2013年 | ♦ 打包,高美館收藏。 |
2012年 | ♦ 黑與白,棲包屋文化中心收藏。 |
♦ 我的傳統服不傳統,高美館收藏。 | |
2011年 | ♦ 我是花,我台北的家人,原民會收藏。 |
2010年 | ♦ 孕,原民會收藏。 |
2009年 | ♦ 怪僻,尾巴(思念),東華大學典藏。 |
2018年 | ♦ <台新藝術獎>提名Bubu。 |
2016年 | ♦ <公共藝術獎>織路,環境融合獎。 |
♦ <公共藝術獎>織路,創作奬。 | |
♦ <第三屆Pulima> 首獎。 | |
2014年 | ♦ <第二屆Pulima> 首獎。 |
2012年 | ♦ |
2009年 | ♦ <第二屆全國金屬工藝競賽> 入選。 |
2008年 | ♦ <我在故鄉創業文化商品競賽> 首獎。 |
♦ <輕金屬設計運用競賽> 佳作。 |
2016年 | ♦ <我們的詩>手工書,泥椅。 |
2011年 | ♦ <嫁妝> , 田園城市。 |
2017年 | ♦ <停歇站>原住民文化園區駐村藝術家,屏東。 |
♦ <花東文創生活節>展出藝術家,花蓮文化園區,花蓮。 | |
2016年 | ♦ <織路>新城火車站公共藝術,花蓮。 |
2015年 | ♦ <東海岸藝術季>在地創作藝術家,台東。 |
2014年 | ♦ <花蓮石雕藝術季>藝術一條街,花蓮。 |
2013年 | ♦ 高美館駐館藝術家,高雄。 |
2012年 | ♦ <高苑>駐校藝術家,高雄。 |
♦ <洄瀾國際創藝術創作營>駐村藝術家。 | |
♦ <棲包屋>駐館藝術家,新克里多尼亞。 | |
♦ <原住民駐村藝術家>獲選藝術家。 | |
2009年 | ♦ <洄瀾國際藝術創作營>駐村藝術家,花蓮。 |
♦ <項鍊工作室>駐村藝術家,花蓮。 | |
2008年 | ♦ <太平洋詩歌節 尾巴舞台表演>松園別館,花蓮。 |
2007年 | ♦ <西班牙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西班牙Barcelona。 |
2006年 | ♦ <西班牙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西班牙Barcelona。 |
♦ <金屬研究中心>特約設計師,台灣高雄。 | |
2005年 | ♦ <紅葉社區發展協會工藝設計講師>花蓮。 |
2021年 | ♦ <裹山>策展,瑞新礦區,萬榮鄉紅葉村。 |
2020年 | ♦ <生活的裂織-當代纖維展>,ACAC青森國際藝術中心,日本青森。 |
♦ <寂靜的盛典>個展,桃源縣原住民文化館,桃園。 | |
♦ <山海原力>原住民藝術展,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台北。 | |
♦ <入侵Snulug>個展,花蓮石雕博物館,花蓮。 | |
2019年 | ♦ <明日藝術節>受邀藝術家,Meat Market,澳洲墨爾本。 |
♦ <移動與遷移>國際巡迴展,高雄美術館,台東史前館,首爾美術館。 |
2021年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屏東,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2018年 | ♦ Pulima聯展,當代藝術館,台北。 |
♦ <偷時者>原住民文化園區,屏東。 | |
♦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台東。 | |
♦ <織 .女>聯展,屏東美術館。 | |
♦ 山.靈.敬—回返祖靈智慧的人間淨土」世界宗教博物館,台北。 | |
2017年 | ♦ Bubu—林介文個展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 |
♦ <身身-林介文創作個展>,原民生活美學館。 | |
♦ <島嶼隱身」當代館,台北。 | |
♦ 花東原創生活節,花蓮文化創意園區。 | |
2014年 | ♦ <佛在海灘上>林茲電子藝術節,奧地利林茲。 |
♦ 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 | |
2013年 | ♦ <童年遊戲場 聯展>高雄兒童美術館,高雄。 |
♦ 『媽,不是嗎?』當代首飾展,Mano,台北。 | |
2012年 | ♦ <跨番籬海外棲包屋原住民當代藝術聯展>棲包屋文化中心,新克里多尼亞。 |
♦ <那路很會彎 100年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劃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 | |
♦ <嫁妝 新書特展>田園城市藝文空間,台北。 | |
♦ <翻了 駐村個展>緩慢咖啡,花蓮。 | |
♦ <紙房子 國際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
2010年 | ♦ <走出來的路 98年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劃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9年 | ♦ |
♦ |
|
♦ <情緒空間 金工個展>天棚藝術村,台北。 | |
2008年 | ♦ <賽德克的孩子 金工個展>松園別館,花蓮。 |
♦ 西班牙巴塞隆納。 | |
2007年 | ♦ 西班牙藝術村,西班牙barcelona。 |
♦ <生活他方 三人聯展>法國史堡。 | |
2006年 | ♦ 西班牙藝術村,西班牙barcelona。 |
2004年 | ♦ <東海岸雜誌社裝置>個展,樸實藝文空間,花蓮。 |
♦ <廢墟計畫>双人裝置展,紅葉檢查哨,花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