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中文姓名 | 林琳 |
族 名 | 瑪籟.瑪卡卡如萬 |
族 別 | 卑南族 |
網 站 | 巴卡芙萊 |
瑪籟是台東下賓朗Pinaski部落卑南族人,從小和弟弟跟著mumu(祖父母)在部落老家中長大,父母是第一代都巿原住民,爸爸讀完軍校為職業軍人,媽媽則是到台北念完護校後就搬到花蓮醫院服務至今。
國中之後就搬到花蓮與媽媽同住,而這段在部落原鄉與故巿來回往返的成長經驗也成為日後創作中不斷返回獲得喘息、汲取能量的水源地。
高中時期在高雄、台北相繼完成美術教育的養成,畢業後進入設計公司,在北部都會的生活工作間,強烈感受到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族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期間也藉由插畫、平面設計的手法抒發面臨的衝突與挫敗。進了東華大學就讀的是民族文化學系,在史料與研究文本的學習中對照出自己與整個原住民族群在台灣、世界的處境,並逐步踏上找回族群自我認同之路。
她相信創作就是一個探究自身存在意義的過程,透過傳統神話、口述歷史的脈絡中,透過各種自然素材、民族植物、傳統工藝等來形塑那些在族群裡曾經存在又逍逝的文化形象,並如何與當下的時空對照且
連結到自己的生命經驗。
黃錦城 撰。
2016年 | ♦ 南島美術獎,優選。 |
2012年 | ♦ 國際南島藝術獎,⾸獎。 |
2020年 | ♦ 「眼不見危境 藝術展」,石梯坪823藝術村,豐濱鄉,花蓮。 |
♦ 「誰也沒有我們這樣的眼光」凱達格蘭文化館當代藝術聯展,凱達格蘭文化館,台北。 | |
2019年 | ♦ 「padawala maligasaw kalu kana pasekiyan在斜坡上緩緩起舞X錄像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園區,高雄。 |
♦ 「sarapung 靈魂歸屬地」,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
♦ 「道隱」裝置藝術,TAI劇場,台南藝術節,台南。 | |
♦ 「花東原創生活節」,作品《不土不愛》,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
2018年 | ♦ 「遷移-領域-身分」裝置藝術,TAI身體劇場,Wata,花蓮。 |
♦ 「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花蓮。 | |
♦ 「臺東設計展:前濤‧後浪 南島美術獎回顧展」,台東美術館,台東。 | |
♦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春賞紅藜季」,農委會水保局,台東。 | |
♦ 「還原—土地之歌聯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
2017年 | ♦ 「花東原創生活節」,作品《結繩記事系列-我家山上有座游泳池》,花蓮文創園區,花蓮。 |
♦ 「臺東聚落回聲-臺東文創形象展」,台北101,台北。 | |
♦ 「島嶼隱身」,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 |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作品《頂浪者》,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台東。 | |
2016年 | ♦ 「南島國際美術獎」,台東美術館,台東。 |
♦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Creative EXPO Taiwan」,台北。 | |
♦ 「台灣當代⼀年展TAIWAN ANNUAL」,圓山花博爭豔館,台北。 | |
♦ 「現代的你?新⼀代原住⺠藝術的連結與跨越」,花蓮松園,台東美學館,花蓮、台東。 | |
2015年 |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作品《重返野性海洋》,交通部觀光局東管處,台東。 |
2013年 | ♦ 「WEFT國際紡織藝術展」,作品《檳榔種子與棉線》,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英國。 |
♦ 「童年遊戲場-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 |
2012年 | ♦ 「第二屆國際南島藝術獎」,台東美術館,台東。 |
2011年 | ♦ 「好的…框框方面…」東海岸原住民駐地藝術家盡情遊戲展演計畫,花蓮。 |
2010年 | ♦ 「走出 來的路」98年度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