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culture&art

文化藝術

culture and art

:::

藝術家個人介紹

安聖惠

駐村藝術家
中文姓名   安聖惠
族       名   Eleng Luluan
族       別   魯凱族

     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原名峨冷魯魯安(ElengLuluan),出生於臺灣屏東縣北大武山舊好茶部落。自小在部落習得編織技法;1996年峨冷開展花藝事業,累積處理複合媒材的技巧與美感,為她跨足純藝術與裝置藝術創作奠基,也埋下1998年受邀北美館「當代原住民藝術展」展出契機,踏上藝術創作道路。2001年峨冷至台東都蘭創作,並與藝術家們籌組「意識部落」切磋創作。峨冷藝術創作形式為立體軟雕塑、漂流木及複合媒材裝置與跨領域藝術等,近年嘗試以掃描為媒介的實驗性平面創作。具國內外駐村展覽創作等經歷。

     峨冷創作以多元形式與媒材表現的裝置藝術著稱,如以編織而就的立體軟雕塑取代圖騰符號再現,呈現繁複意象與儀式感;漂流木、自然素材與現成物等媒材的大型現地創作,彰顯形體的有機性與媒材的主體性,磅礡氣勢下卻飽含抒情意韻與哲理思想。與其說峨冷偏好自然素材帶給創作的有機性,更毋寧說峨冷認為「媒材就是生命」,她對其投以愛憐、共同呼吸與對話,藝術創作是彼此以情感溝通而相互成就;如她不忍八八風災時大量漂流木,宛若山林崩落下的殘骸,這些媒材如生命反饋她創作的反思與動能,甚至在夢中帶她回到舊好茶原鄉對話與和解;作品寄寓其與部落的故鄉意識之間,神聖卻傷感、疏離又糾結的動態關係,並不斷提醒「土地與自然是生命永遠的依歸」。而1990年代原住民社會運動的參與經驗,亦使作品寓有社會關懷思考向度,如當今原住民轉型正義與土地回歸等大環境議題,峨冷以創作化作庇護與救贖的載體,對外則展現正面迎擊的姿態,呈現當代藝術強烈的反思力道。

  藝術家近年重要經歷如2016年第三屆Pulima藝術獎首獎、201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提名藝術家;2018年臺北雙年展「後自然」、台灣雙年展「野根莖」、2017年紐約市立大學皇后社區學院美術館「再織:創新纖維藝術展」、2012年及2016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個展為2012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生命記憶的碎形圖——靜靜等待」;並具法國洛宏汀之家、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棲包屋文化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等國內外駐館創作經歷等。

  • 分享:
  • 友善列印
  • 臉書連結分享
  • 推特連結分享
  • g+連結分享
  • 噗浪連結分享
  • Line連結分享
  • 複製連結分享
瀏覽次數:2172
公共空間藝術裝置
2002年 ♦ 「意識部落」駐地創作營 / 台東金樽海灘。
獲獎&入選
2016年 ♦ 第三屆Pulima藝術獎首獎。
2014年 ♦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提名藝術家。
展覽經歷_個展
2011年 ♦ 「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靜靜等待」,安聖惠首次個展 / 高苑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展覽經歷-聯展
2018年 ♦   台灣雙年展--野根莖/國立台灣美術館。
2017年 ♦  「再織」(Rewoven: Innovative Fiber Art),紐約。
  ♦  「島嶼隱身」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7年 ♦   法國布瓦布榭工作坊。
2005年 ♦  「恆久的和諧與智慧」—日本愛知博覽會。
1998年 ♦  「當代原住民藝術展」,台北市市立美術。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