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culture&art

文化藝術

culture and art

:::

國際藝術交流

交流年份: 2018 | 瀏覽次數:899

記憶放在口袋裡

記憶放在口袋裡
在大山地門地區的藝術創作看見記憶的永恆性
 


記憶是內心海浪的紋路
是人類心靈的珍寶

 

有記憶就能堆疊思想的痕跡  ---伊誕‧巴瓦瓦隆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簡稱原文發中心),以推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為重要核心目標之一,因此透過徵件遴選來自全國各地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進駐於園區來創作。今年更與澳洲北領地藝術育成中心合作辦理臺澳雙方原住民藝術家之文化藝術駐地創作交流計畫。

 

  原文發中心表示,今年度共有臺澳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六位進駐創作,包含澳洲/Rachael Wallis (瑞秋‧瓦里斯) 及台灣/陳昭興(Kufir Talo/Apo’)、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桑梅絹(seredau Tariyaljan)、謝皓成(Lapaka Taru),期盼透過不同族群文化與生命個體、經歷創作交流中彼此能夠得到創作上新的啟發。

 

  今年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以「記憶放在口袋裡」為主題論述表示:記憶是一個人過往歲月經歷的刻痕,代表著對活動、事物和感受的印象堆疊,記憶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橋樑,透過記憶的累積過程得以豐富人們的生活智慧與經驗。一首廣為流傳在排灣族部落的歌謠,也深情的表達了交織內心的思念和記憶:「sasing sasing ni kaka, ku pini-tuvutuvung, nu sengelit anga ken, ku lapen saku pacuni.(相片那個心上人,我放在口袋裡,當思念非常的時候,拿出來然後我看。)這首流行於6、70年代的部落情歌,歌詞雖然簡單通俗,卻也敘述了當下的思念在遺留的記憶中所陳跡的某一種永恆情懷。

 

  阿美族藝術創作者陳昭興(Apo’)以部落一年一度的年祭為創作軸線,引述部落的時間觀與自然觀,創作「等待漲潮─永恆與希望」。除了表達祭祀禱文希望捕獲像鈴鐺一樣多的魚群為意象外,同時也藉由魚網編織的繁複過程,展現族人在歲時祭儀中所傳承的生活記憶和永恆的精神。
    排灣族陶藝職人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認為,原住民的傳統工藝並非復刻文化,也正在發生更新突破的藝術呈現,而其創作「智者的記憶」作品,正是回應了他從傳統工藝中呈現藝術創作的表徵,以立體作品樹叢中的陶壺來形容自己,期許吸收智者的記憶,將傳統智慧所蘊藏的精髓,轉化為文化價值的果實。
    太魯閣族女性藝術家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以「泡泡塔」為構思,選擇在娜麓灣區小米田間的水塔牆面來創作,希望透過繪畫藝術的介入,讓突兀的水塔化為部落農作採收時期的記憶牆。同族群的青年音樂創作者謝皓成(Lapaka Taru)以傳統樂器、文化語彙為底蘊,結合現代數位音樂創作「紀錄祖靈的路途」。 

 

  甫獲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的桑梅絹(seredau Tariyaljan),創作原自於對母親的思念和對部落成長環境滋養的感懷,透過族語歌謠的創作,期許自己重新詮釋部落、土地、親情最深的特殊情感。

 

  來自澳洲原住民Yolngu族,擅長傳統與現代舞蹈的Rachael Wallis,她深知舞蹈在原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探尋傳統樂舞的記憶,更是自我文化知識、語言歷史重塑的重要過程,這次Rachael來台灣參加藝術創作交流,正是她分享生命故事的另一種記憶展演。

 

  原文發中心主任曾智勇也表示,希望藉由六位國內、外進駐藝術家的思維和藝術作品的展演,讓位於大山地門區域內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創造觀者記憶累積的場域,也提供人們一個閱覽和收納「記憶與永恆」的空間。

  2018年的暑夏,南台灣大山地門區域內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有一群國內、外原住民藝術家正在形塑「記憶放在口袋裡」的藝術創作,在藝術作品的本質裡,我們可以好好觀看、收納、珍藏生命中那記憶的永恆性。

  • 記憶放在口袋裡-圖片